評價項目名稱

中建材光芯科技有限公司生物光導識別芯片材料項目(一期)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

建設單位(用人單位)中建材光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長江路35

聯系人:趙本良

評價項目簡介:

    中建材光芯科技有限公司投資22000萬元建設年產1000萬片生物光導識別芯片項目。

技術服務項目組人員名單:趙林、張壯、陳瑞頌、苗志成

現場調查人員

張壯、趙林

時間

2022.9.9

陪同人

趙本良

現場采樣

張壯、陳瑞頌、趙林

時間

2022.9.21-9.23

陪同人

趙本良

現場檢測人員

張壯、陳瑞頌、趙林

時間

2022.9.21-9.23

陪同人

趙本良

建設項目(用人單位)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及檢測結果:

矽塵、巖棉粉塵、噪聲、高溫、工頻電磁場、丙酮

檢測結果:工作場所空氣中所測矽塵、巖棉粉塵、噪聲、高溫、工頻電磁場、丙酮均符合要求。

評價結論與建議根據《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風險分類管理目錄》(國衛辦職健發〔20215號),建設項目屬于第三部分(制造業)第(十八)類非金屬礦物制品業(行業編碼C30)第5條玻璃制品制造(行業編碼C305),其職業病危害風險類別確定為嚴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國家主席令〔2018〕第24號修正)等有關法律、法規、標準和規范的規定,對中建材光芯科技有限公司生物光導識別芯片材料項目(一期)進行了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得到以下結論:

1)建設項目按照要求進行了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和職業病防護設施設計。

2)經過職業病危害因素分析,確定建設項目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有:矽塵、巖棉粉塵、丙酮、噪聲、高溫、工頻電磁場。

3)建設項目各工種接觸的矽塵、巖棉粉塵、丙酮、噪聲、高溫、工頻電磁場強度(濃度)均符合職業接觸限值要求。

4)建設項目的總體布局、生產工藝和設備布局、建筑衛生學、職業病防護設施、個體防護用品和應急救援設施符合國家相關標準規范的要求,輔助用室基本符合國家相關標準規范的要求。

5)建設單位已經建立了職業衛生管理制度,配備了職業衛生管理人員,建設單位能夠按照企業職業衛生管理機構和管理體系組織職業衛生管理工作,基本符合國家相關標準規范的要求。

綜上,該建設單位根據項目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采取了綜合控制粉塵、化學因素、物理因素等職業病危害因素的防護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當前能夠滿足國家和地方對職業病防治方面法律、法規、標準的要求;在以后正常生產過程中,在采取控制效果評價報告所提對策措施和建議的情況下,能夠符合國家和地方對職業病防治方面法律、法規、標準的要求。

建議:1職業衛生管理建議

建設單位應設立檔案室或指定專門的區域存放職業衛生檔案,并指定專門機構和專(兼)職人員負責管理,按年度或建設項目進行案卷歸檔,及時編號登記,入庫保管。

2)加強職業衛生檔案管理,按照《職業衛生檔案管理規范》(安監總廳安健〔2013171號)的有關規定(參照表4-1),對檔案材料進行分類管理,健全職業衛生檔案,并在今后職業衛生檔案管理中不斷充實、完善。

3)根據《國務院關于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國務院令〔1995〕第174號修訂)的規定,合理安排生產崗位人員的工作時間,建議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

4)建議補充完善應急預案演練記錄,按照演練計劃按時對員工進行高溫中暑、丙酮中毒等專項應急預案的演練,并保存相關影像資料和演練記錄等。

職業健康監護建議

按照《職業健康監護技術規范》(GBZ 188-2014)的要求,對員工定期進行職業健康檢查(上崗前、在崗期間、離崗時、應急健康檢查),確保員工身體健康,為所有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員工進行查體,不得安排有職業禁忌的勞動者從事其所禁忌的作業。按照《職業健康監護技術規范》(GBZ 188-2014)的要求,以崗位員工受到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影響為參考,制定相應的體檢指標或項目。

輔助用室建議

1)根據車間衛生特征2級的要求,車間設置浴室,并且每6個人配備1個淋浴器。

2)女浴室和衛生特征2級的車間浴室不得設浴池。

總體布局建議

依據《工業企業總平面設計規范》(GB50187-2012)的要求,企業人流、物流出入口應分開設置。

職業病防護設施建議

根據《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Z 1-2010)的要求,退火爐廠房應采取必要的隔熱、通風、降溫等措施。

職業病防護設施設計執行情況建議

建議落實完善《中建材光芯科技有限公司生物光導識別芯片材料項目(一期)職業病防護設施設計專篇》中防塵毒措施。

檢維修及有限空間作業

1)在生產設備檢修過程中,維修人員可能接觸到高濃度的粉塵、錳煙,所以在檢修或維護時,一定要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工作,加強通風和降溫。特別是進入受限空間作業,容易發生危害。

2)建設項目在清掃、維修時存在有限空間,因此用人單位應采取綜合措施,消除或減少有限空間的職業病危害以滿足安全作業條件。

1)組織職業衛生管理人員及專業技術人員,對有限空間部位進行全面辨識,建立檔案。

2)制作有限空間警示標識,不經允許,不得進入有限空間作業。

3)制定有限空間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和職業衛生作業規程。

4)實行有限空間作業許可制度及作業票簽發制度。

5)應對參加檢維修人員進行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教育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檢維修作業現場和檢維修過程中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及應采取的措施,檢維修過程中應使用的個人防護用品及注意事項。

6)檢維修前,應根據檢維修項目的要求制定檢修方案,根據具體情況識別、確定職業病危害種類,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檢維修時,作業人員應按要求正確佩戴勞動防護用品。

7)在有限空間內填充物更換和設備檢維修過程中帶好有毒有害物質的監測儀及防塵防毒口罩等個體防護措施。

8)在有限空間進行檢維修時,應嚴格按照《密閉空間作業職業病危害防護規范》、《工貿企業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與監督暫行規定》的規定進行。

持續改進性建議

1)加強培訓教育,通過不斷的培訓學習,讓作業人員充分認識到職業病防護的重要性,保證職工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正確使用防護設施、佩戴個人防護用品;員工初次培訓時間不得少于8學時,繼續教育不得少于4課時;職業衛生管理人員參加有關部門機構組織的取證培訓。

2)保證個人防護用品與應急救援器材的完備有效,不得隨意使用或挪作他用,由職衛衛生安全部對個人防護用品和應急救援器材定期檢查,對達不到標準的器材及時更換或維修。

3)做好夏季高溫檢測,按要求編制預防中暑預案,進行應急救援演練等工作。

4)夏季為生產員工發放降溫飲品、防暑藥品及防曬護膚品,冬季為生產員工配發必需的防寒工作服、防寒手套等,適當減少巡檢作業頻率。

5)保證職業病防護設施的完備有效,不得隨意使用,由安全技術部對防護設施進行定期檢查,對達不到標準的設施及時更換或維修。

6)保證現場職業危害警示標識和中文告知卡的清晰、完整,由安全技術部負責定期檢查維護和更新。

7)按要求對勞動者進行上崗前(新招職工)、在崗期間、離崗時(離崗職工)、應急的職業健康檢查,不得安排有職業禁忌的勞動者從事其所禁忌的作業。

8)加強應急救援,宜與最近具有能力的醫院簽訂醫療救護協議。

9)加強對應急物品的經常性檢查和維護,確保有效可用。急救箱內的物品和數量根據消耗及時補充,急救藥箱的物品和數量根據《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Z 1-2010)相關要求進行選擇。

技術審查專家組評審意見:

1補充松蠟、丙酮、硝酸等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和防護設施分析及評價。

2補充拉絲爐、熱壓爐加熱方式。

3補充車間空氣調節系統技術參數調查分析與評價。

4完善濕法抑塵產生的廢水、固體廢物回收處理方式。

5補充實驗室工作內容及防護設施設置評價。

6建議個體防護用品防護口罩、耳塞等的配備明確發放周期。

7修改檢測評價中及附錄1.1粉塵中砂塵、巖棉塵的職業接觸限值。

8)落實專家提出的其他意見。

 附影像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