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項目名稱

棗莊市土地發展有限公司棗莊市山亭區蘆山口礦區年產200萬噸建筑石料用灰巖礦骨料線項目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

(建設單位)用人單位名稱:棗莊市土地發展有限公司

地址:棗莊市山亭區西集鎮蘆山口村
聯系人:田家志

評價項目簡介:

棗莊市土地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0926日,注冊地位于山東省棗莊市薛城黃山路東側、市公安局北側(新城財政大廈1111)。項目主要建設內容:工業場地及骨料加工廠,總建筑面積9429m2,工業場地主要包括礦山辦公室、公輔車間、破碎車間、篩分機房、成品儲庫及材料庫等。主要生產設備:重型板式給料機、錘式破碎機、振動篩及相關配套設備。自采石灰石原料,通過破碎、一次篩分、二次篩分、儲存的工藝,實現年產200萬噸骨料。

技術服務項目組人員名單:

現場調查人員

苗志成、許亭輝、劉傳富

時間

2022..8.31

陪同人

尹田輝

現場采樣人員

許亭輝、劉傳富

時間

2022.9.3-9.5

陪同人

田家志

現場檢測人員

許亭輝、劉傳富

時間

2022.9.3-9.5

陪同人

田家志

建設項目(用人單位)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及檢測結果:

對企業存在粉塵、化學有害因素的場所進行了檢測,檢測結果均符合國家相關職業衛生接觸限值的要求,工作場所粉塵、化學有害因素濃度符合《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1部分:化學有害因素》要求。

對企業存在物理因素的場所進行了檢測,檢測結果均符合國家相關職業衛生接觸限值的要求,工作場所物理因素強度符合《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2部分:物理因素》要求。

價結論與建議:

結論:該建設單位根據項目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采取了綜合控制粉塵、化學因素、噪聲等職業病危害因素的防護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當前能夠滿足國家和地方對職業病防治方面法律、法規、標準的要求;在以后正常生產過程中,在采取控制效果評價報告所提對策措施和建議的情況下,能夠符合國家和地方對職業病防治方面法律、法規、標準的要求。

建議:

1)建議企業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國家主席令〔2018〕第24號修改)第三十六條要求修訂生產工作制度,合理組織生產。

2)根據《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Z 1-2010)要求,在生產區與非生產區之間設置綠化隔離帶,或者將生產區進行密閉,減少生產區職業病危害因素對非生產區的影響。企業應根據《工業企業總平面設計規范》(GB 50187-2012)要求,加強監督,確保人流與物流分開,保證人員通行及物流流通的安全及暢通。

3)加強職業衛生檔案管理,按照《職業衛生檔案管理規范》(安監總廳安健〔2013171號)的有關規定,對檔案材料進行分類管理,健全職業衛生檔案,并在今后職業衛生檔案管理中不斷充實、完善。

4)為勞動者建立職業健康監護檔案,并按照規定的期限妥善保存。

5)用人單位應采取綜合措施,消除或減少有限空間的職業病危害以滿足安全作業條件。

6)加強培訓教育,通過不斷的培訓學習,讓作業人員充分認識到職業病防護的重要性,保證職工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正確使用防護設施、佩戴個人防護用品。按照《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Z 1-2010)相關要求,設置防毒面罩、應急車輛等應急救援設施。建議在該建設項目建筑物高處明顯位置設置風向標。

7)保證個人防護用品與應急救援器材的完備有效,不得隨意使用或挪作他用,由安全管理部門對個人防護用品和應急救援器材定期檢查,對達不到標準的器材及時更換或維修。

8)按照《生產經營單位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GB/T 29639-2020)要求,結合該企業工作場所可能產生的有毒有害物質,針對性的制定職業病危害事故綜合應急救援預案、專項應急救援預案,保證應急通道暢通,并按照相關要求編制演練計劃,制定演練方案,進行應急演練,并保留相關資料。建議該企業與棗莊礦業集團棗莊醫院或附近醫院簽訂應急救援協議。

9)保證職業病防護設施的完備有效,不得隨意使用,由安全技術部對防護設施進行定期檢查,對達不到標準的設施及時更換或維修。

10)保證現場職業危害警示標識和中文告知卡的清晰、完整,由安全技術部負責定期檢查維護和更新。

11)加強對應急物品的經常性檢查和維護,確保有效可用。

12企業應嚴格按照接觸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查體。職工上崗前、在崗期間、離崗時職業健康檢查的內容和項目必須符合《職業健康監護技術規范》的要求。

13)收項目驗收完成后并按照新版“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系統”的要求進行申報。

14)建設單位應加強外委作業勞動者職業衛生管理工作,與外委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時應要求外委公司為勞動者配發符合要求的個人防護用品,同時應要求外委公司定期組織勞動者進行職業健康檢查和職業衛生培訓等相關工作。

技術審查專家組評審意見:
1)完善非正常工況下的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

2)細化卸料口及破碎機房設置的兩級噴水系統調查。

3)補充完善應急救援綜合預案、專項預案種類、演練頻次、風向標設置及應急救援協議簽訂分析與評價。

4)補充針對有限空間事故救援的應急救援器材。

5)完善生產車間自然采光、通風調查分析與評價。

6)建議縮短防噪聲耳塞發放周期。

7)落實專家提出的其他意見。

附影像資料: